春雨江南重构新浙派人文品质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信息
分享到:

春雨江南重构新浙派人文品质

2012年06月12日 17:12:34               点击率:3679

杨乐明

 

    日前,在杭州西博会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叫《春雨江南》的展览。展览由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主办,推出了唐勇力、刘健、刘西洁、林海钟、赵跃鹏等13位中青年画家的40多幅作品,有山水有人物有花鸟,每个画家都呈现出自己的个性。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13位画家,都有同样的背景——毕业于中国美院,虽然现在唐勇力是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健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西洁是西安美院上海分院院长,画家们身处各地,但他们是曾经的师长学生,或是学兄学弟。正因为如此,主办方把这次画展打上了“新浙派”的概念。

    画坛流派由来已久,北有西安画派、京派,南有海派、浙派和岭南派,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和巅峰时期,然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的全面开放,师资人才的互通交流,相互之间的渗透影响,画坛的流派已少有人提起。所以,“新浙派”的概念一经提出,就有人表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在艺术全面开放,走向世界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再来讲中国绘画的地域性,显然是落伍了。中国绘画的惟一属性,就是中国性。即使浙派也不能局限在浙江,不能夜郎自大。当年潘天寿就把画坛分流派称为是一种“习俗”。

然而,叫好的声音更为响亮,来自美术界和评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以“新浙派”或“当代浙派”来定义有着相同背景的这批画家,很好也十分贴切,浙派绘画有着自己的独特面貌,同样,新浙派阵容强大,在画坛形成了群体现象,他们具有不同于前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理论系统的归纳。

 

  他们曾经历过“文化断裂带”

找回迷失的自我后回归传统

 

    在浙派绘画史上,潘天寿、黄宾虹是两座高峰。但著名美术理论家、《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更愿意认为,潘、黄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家,他们所作出的贡献超越了一地,影响是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他把浙派形成定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当时的人物画为标志,代表人物是李震坚、方增先、周昌谷。他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著名画家孔仲起、吴山明的认同。相对于其时京派人物画借鉴山水皴法处理人物形象而形成的坚实厚重的艺术特征,浙派人物画勾花点叶式的笔意墨趣有文人笔墨的灵秀与洒脱。就浙派文化取向而言,是用写实手法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对传统进行的挪用与重构,其立足点是面对现实而新变笔墨。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派人物画发展到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吴山明,刘国辉,这时,浙派中国画发展也从人物画扩展到山水画和花鸟画等众多领域。

    《春雨江南》展览中的这批画家,算是第三代浙派,他们大多为60后,成长的岁月正处于“文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带上,也曾因新时期之初思想开禁、新潮涌动而无所适从。待到他们丰满羽翼、补足底气、屏蔽喧嚣,他们渐渐发觉传统之于他们才是真正的艰难、遥远而神圣。因此,他们这一代几乎清一色地渐渐远离了西方的古典写实,渐渐放弃了西方令人目眩的现代观念,渐渐超越了浙派第一二代给他们搭建的新传统。第三代浙派的这个经历,也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尚辉认为,第三代浙派画家的这种文化选择,对于60后这一代画家而言具有普遍意义,但于浙江尤其是中国美院的“学院中国画”更为典型和集中,这不仅因浙派深处中国画传统的腹地,更重要的是中国美院延续已久的既崇尚传统又兼容并包的学风,造就了“学院中国画”这样一个将“学院”和“中国”合而为一的学术概念,使这一代画家更注重通过表现蜷缩在内心深处的当代性的生存经验与文化感受。他们不仅素养丰赡,功底坚实,而且擅长淡痕宿墨,清水润笔,尤其是当把这种清秀飘逸的笔墨与清新典雅的格调,和他们对于人世尘烟与自然造化的真切感受有机结合地一起时,也就由此生成了当代浙派的新品格和新境界。

 

拥有正宗的浙派笔墨语言

新浙派第三代崭露头角

 

    中国画不能丢弃笔墨,犹如中国画不能丢弃丹青一样。笔墨是构成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它相当于构成英语的26个字母,是中国画的基础,并且是构成中国画与其他画种区别特征的基础。

      何水法以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名扬全国,他的花鸟画笔墨淋漓、色墨交融。在他看来,中国画的笔墨非常重要。但对笔墨的理解,浙派与其他流派不同。浙派为什么在全国有那么大的影响?他认为,最根本的是笔墨正宗。浙派对文人笔墨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实践,总体格调是清秀雅逸的。我们面对的是西湖,是传统的后院,从这里出来的画家,自然有别于其他地方。参展的13位画家都是浙派画家中的佼佼者,浙派的笔墨功夫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有的地方所谓的笔墨,是在宣纸上洒洒墨汁,甚至撒撒盐撒撒洗衣粉。为什么浙派能够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创新,眼力很重要。眼力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方法。思维不同,决定了对笔墨的理解不同。浙派画家不管怎么变,笔墨不能变,这是对传统的继承。但笔墨也要创新,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前提下创新。创作的核心是创新。笔墨不创新,画家就会僵化,就会背时。

      著名画家孔仲起认为,浙派有几种定义,但主流的看法是,浙派注重传统,讲究笔墨意境。第三代浙派画家接受能力强,二三十年前,受西方艺术思潮结构、符号的影响,有点迷失自我,创作了大量受85新潮美术影响的作品,那时候,传统笔墨成了被拆开的零件,成了几根被任意摆布的线条。这一方面说明年轻人有创新意识,但也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后来他们回归到传统,当然不是回归到因循守旧,而是回归到崇高的讲事理、讲物理、讲话理的文人画的笔墨中。现在他们都做出了成绩。实际上,不光他们自己,连他们的学生也人才辈出,在社会上有了较大影响。这里我们讲的笔墨,不仅仅是指毛笔线条、工具材料,更是一种精神。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强调内涵。精神到了,笔墨可以功成身退。笔墨一要讲精神,二要超越地域,超越时空,不能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中国绘画要传承也要创新

第三代比前两代更担责任

 

      “浙派”最早是由叶浅予提出来的。当时全国的画家都在学素描,用明暗来表现人物,只有浙江的画家在用传统的笔墨线条来画人物,叶浅予认为浙江的人物画是最好、最生动的,所以提出了“浙派”的概念。

中国绘画史上,继承和创新是个永恒的命题,也是每个画家需要面对的问题,中国美院教授范达明对此有独特的理解:创新与传统是对立的统一,创新归根结底要归入传统。对传统有所突破才算得上创新,而某一创新能获得肯定与承认,便是成了正果,亦即汇入了传统;而创新的更高意义或价值,便是使传统保有了活力并得以推进与延续下去。浙派画家在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处理上拿捏得很准。

潘天寿基金会会长、中国美院教授卢

名家专栏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6205252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