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鸿:浅谈艺术品收藏与保护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分享到:

何鸿:浅谈艺术品收藏与保护

2013年07月02日 08:51:31          出处:杭州公社网      点击率:2195

 文/王海波

何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鉴赏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杭州公社网:何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在中国美术学院教的是艺术品鉴赏与保护专业,并且都知道参与《鉴宝》、《寻宝》等栏目的活动鉴赏,而我们对于文化艺术品的关注角度过多的在于鉴赏这个层面,但是对于保护却是少之又少,何老师请您谈谈关于艺术品保护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它该如何解决?

何鸿:艺术品收藏和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保护专业便是适应这种潮流而创办的一个专业,在全国高校应是较早开设的本科专业,现在已经有研究生了。第一届学生是2006年毕业。你说的《鉴宝》、《寻宝》等媒体节目,其实也是适应了艺术品发展的这种需要。媒体的责任和学校的责任可能有些不一样,媒体可能更多关注新闻性,而教育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所以你提到艺术品保护,切中了要害。

艺术品保护是个责任问题,也是社会文化工程和“接代延续”问题,需要很强的文化意识和很大的经济投入,因此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富有人士的支持。而且这种投入,它是不能以“利润”来回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你必须要去呵护她,养护她,培植她;保护艺术品,便是让文化的温度传播和延续下去,她会给一个民族以力量。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在艺术品的保护方面显然做的还不够,主要是整个社会的保护意识问题和观念问题。但随着文化大发展,相信这种局面会有所改变。

杭州公社网:对于艺术品鉴赏所需要的必要环节,现在社会上的名家鉴宝却无奇不有,终归下来还是假的,您个人认为关于艺术品鉴赏我们相关部门需要哪些改善和履行哪些职责?

何鸿:艺术品的鉴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专家说了算”曾经是鉴宝行业的通行证。专家走眼失手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有一种情况除外,那便是“故意”为之是让人没法原谅的。这是一个诚信问题,需要靠自律和道德约束。文化部门的监管有很大的难度,很多鉴宝是私人行为,他没法监控。就像画家卖画一样,没有统一的机构。还有,艺术品鉴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不能用量化来衡量。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各个环节都很脆弱,还不是很成熟,制度、管理等方面明显跟不上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西方如英国仅从艺术品拍卖来看,就比我们早了200多年,有些经验还得向国外学习。

杭州公社网:我们都在谈论艺术包括“艺术修养”、“艺术之魂”您认为艺术的“根”“魂”存在于那些方面?

何鸿:艺术是一种修为,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很高的要求。做作不是艺术,是造假。艺术需要孤独,这种孤独是一种内炼,静坐,面壁和悟道。艺术不需要热闹,她会自发给人力量和温暖。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有自己的根和支脉,自己的根就是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和基因,支脉就是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开出的“奇花异卉”。我们谈文化,文化有一脉相承的“文脉”,这个“根”就是民族的文化灵魂——从中国文化来讲,诗性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中国书法和中国画是哲学,尤其中国书法,一点一线包蕴了一切,她包含了宇宙意识,她是“易”化的符号,她蕴含阴阳、虚实、曲直、刚柔、长短、黑白等观念。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诗是排第一位的,其次是书法。这些蕴含哲学思维的中国优秀文化真的需要回归。这些也是触动我们灵魂的文化载体,需要好好传承和播扬。现在书法纳入教育体系中,至少表象上看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思考我们的文化问题。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字“阅历”,阅者读也,历者行也。阅历形成哲学头脑,产生智慧。鲁迅先生说: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

杭州公社网:何老师,您怎么理解艺术收藏的四种境界:收而不藏、不收而藏、既收又藏、不收不藏?

何鸿:收藏是与保护等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有一种责任,分公藏和私藏两种。我认为艺术品收藏有四种境界:一是收而不藏。这是指藏品的一种流动过程,这种收藏过程更多的是以投资或经济等活动为目的,艺术品的“收”而不藏,收者往往与藏品没有发生实质关系,它只是流转者手中的一个物品。收而不藏,也包含有一种捐赠或赠送行为。这个“藏”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保护、保管,它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品鉴、赏析、把玩、研究、传播等。收的过称是认知的过程,藏则是认可的结果。我们现时代的收藏,大多是收而不藏,与古代收藏有天壤之别。

二是不收而藏。这是指没有参与藏品的流动而直接继承艺术财富的收藏活动,如得到并珍藏祖传的藏品、他人赠送的藏品等。这种不收而藏的活动,开始往往不能体会收藏活动的甘苦,难以享受到充满艰辛和乐趣、苦涩和愉悦的收藏过程。这些藏品在收藏者或继承者身上不容易找到一种文化责任,难以持久和较好体现收藏的重要功能——传承与教育。不收而藏的藏品,因为这些藏品没有和继承者发生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感到很茫然,古代收藏的经验告诉我们:藏不过三代。

三是既收又藏。这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收藏,既有“收”这个过程中的甘苦,也有“藏”背后的厚重和愉悦。收和藏的有机结合,能充分体现出教育、人文、责任、情感等的和谐统一,收和藏都是动态的过程,没有终极。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从这些流转的藏品中找到文化的脉息,代代传承,不管是情感的,还是责任的,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四是不收不藏。不收不藏并不是说不和藏品发生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或远距离的观望和守护。欣赏藏品可以不拥有藏品,拥有藏品也不一定能欣赏藏品,在逻辑上讲,前者的意义似乎更大一些,与藏品交流是让藏品发挥价值的重要意义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鉴赏家不一定是收藏家的原因,或者说很多收藏家只是藏家而已。读懂了艺术品,你也就拥有了艺术品。

杭州公社网:何老师您个人有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吗?可能它是现在社会上所不热门的、或者是不受欢迎的艺术品。您怎么看待这个收藏问题?

何鸿:从收藏角度看,我们和古人比差的太远,收藏是一项“接代延续”的系统工程,对国家而言,是传承国家文化命脉,对私人而言,则是锤炼自身文化品格,也是一种教育方式。我们收藏缺少先天条件,所以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搜罗一些,还谈不上收藏。我个人而言,我喜欢文献,一些文字的东西,如金石学。文字是文明中最重要的要素,她告诉你历史和真相,尤其第一手文献更显珍贵。文字也是思想、语言的载体,她更贴近人的灵魂。古人很重视金石学的整理和研究,如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便是金石学家。

艺术品的收藏没有热门和不热门之分,只是时间问题。这些都得到了验证。我觉得,收藏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这个很重要,有兴趣了你便可以和艺术品交流对话,获得智慧和力量。否则你的收藏和你没关系,你至多是一个“文化搬运工”。

杭州公社网:您个人认为在全球环境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您认为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担忧是什么?

何鸿:2007年,我在全国名师和名校长论坛上做过一个演讲,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球环境”。文化的发展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把握好机遇,文化隆兴,当然战略眼光也很重要,决定其可持续发展,“杀鸡取卵”的文化保护会贻害无穷。我们现在有很多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琴和昆曲等。这些触动灵魂的艺术需要国家支持,甚至纳入到教育系统进行系统传承。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仅仅静静躺在博物馆里,将毫无生机可言,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而是需要呵护和培养,发掘其精神内核,从而找到当代生存的土壤,继续焕发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时髦,需要像“润物细无声”去滋养,来不得半点功利,必须无私地去继承和发扬。世界范围内有很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成功案例,如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梳理、保护和弘扬,便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似乎有些太急功近利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社会、个人都要积极参与,这是一个系统责任工程。

7、杭州公社网:对于艺术投资,老师您谈一下艺术品投资所存在的效益和风险所在。您个人认为艺术品是不是最赚钱的投资呢?

何鸿:任何投资行业都免不了风险,我们经常用“交学费”来形容艺术品的投资。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从世界范围看,艺术品的正确投资是目前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行为。艺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她有独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她含有文化特质,给人以精神享受和美的愉悦。相对于金钱和房地产、股票而言,文化艺术是有温度的。艺术品告诉你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持续感,也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联。投资艺术品,回报了美感、愉悦,收获了经济效益。但理性投资是任何一项投资的基本规律。跟风、起哄、随波逐流等都是不可取的投资心理。

8、杭州公社网:老师您的个人教学中,是如何去引导学生们正确的艺术收藏?您个人比较看好哪一类的艺术品收藏。

何鸿:对学生而言,传播的是一种积极、健康的艺术品收藏观,重在文化责任和收藏意识的培养。艺术品鉴赏,包含有两个层次:鉴,即鉴定,鉴别,辨别真伪也。赏,即欣赏,品评高下。真品,即是原创真迹。伪作的含义则有很多,如赝品、仿品、临本、摹本、复制本等,这个要细加区别,鉴定非一日之功。鉴定可以从材料、技法、风格、图像、文献等角度去分析比较,现在的作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难度很大。欣赏也是必须具备很多知识架构,不仅仅需要艺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哲学、社会学、文学、宗教、历史、经济学、地理学等,甚至物理、化学等知识。艺术品评的标准也多种多样,比如说古代对书画的品评标准就有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等。

9、杭州公社网:我们知道您对唐卡的收藏情有独钟,那您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信仰载体。

何鸿:我和唐卡结缘,那要追溯到十多年前的西北丝路之旅。1993年我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今艺术人文学院),我们班上有一位进修生,来自西北兰州,他叫张强民,甘肃省佛学院副院长,他年龄比我们大,我们都称他“老张”。因为他,才有了我后来十多年的唐卡情缘。也因为老张,我认识了西北唐卡收藏大家、书画家刘恩军先生,他收藏有4000余幅小唐卡。我不收藏唐卡,我只是在守护她,暂时保管着她,就像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教授那天在“般若之光——古代唐卡艺术珍品展”展览现场问我:这些唐卡是谁的?我说:我在守护着她。他笑了。收藏,需要福报,我们都是过客,文化艺术的意义在于传承和传递一种温度。

唐卡,从表象上看是藏民族的绘画或工艺美术,但内质上是佛教修为、信仰和生活方式。相传第一幅唐卡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的《白拉姆》。她赋予了很多宗教内涵和仪轨,交织着尊贵、虔诚、信仰、自然、情感、法度、戒律、礼仪、心应、灵魂等。

10、杭州公社网:何老师,您个人对于艺术品你最看重的是哪一方面,是文化底蕴、年代记忆、还是历史积淀的厚重。

何鸿:每一个人对艺术品触摸的层次都不一样,最高当然是触摸到灵魂深处。艺术品有其表象的和内核的物质精神存在,物象是表面的一层,如材质、技法、视觉效果等。内核则是艺术品背后的所包含的艺术家的身影、艺术家的责任、艺术家的人格魅力、社会意象、道德观念、精神审美、文脉等。欣赏艺术品实则是和艺术家对话,触摸艺术家灵魂深处的思考。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先生感慨当今的艺术创作:仰望星空的艺术家太少了。星空是深邃的,艺术品是凝重浑厚的,她既赋有美感,也承载责任和净化灵魂。

名家专栏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6104146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