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艺术博物院院藏古今演艺题材绘画展将开幕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信息
分享到: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藏古今演艺题材绘画展将开幕

2012年06月12日 17:13:15               点击率:2234

仇英《停琴听阮图》

仇英《停琴听阮图》

  为配合第二届广州艺术节,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琴瑟清越,歌舞激扬——院藏古今演艺题材绘画展”于2011年9月15日至2012年2月26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展览挑选了院藏明、清及近现代绘画中与音乐、舞蹈、戏曲等题材相关的作品约四十余件。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展品中,古代作品以描绘文人、隐士或仕女自娱娱友,独奏乐器的场面为主,也有描绘古代宴会等演奏场景的作品;近现代作品则以描绘新时代舞蹈表演艺术为主,也有表现戏剧及曲艺的作品。可谓集古今中外的演艺艺术与中国历代画家的绘画艺术于一体。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很早就有音乐舞蹈的出现。中国古代的乐器种类繁多,各具风韵:典雅的筝,清逸的琴,委婉的琵琶,悠扬的笛,浑厚的钟等。古典的乐器,不仅以它们美妙丰富的音律,奏出悦耳动人的声音,也常出现在古代绘画的各式人物手中,或作为文人隐士自娱娱友的独奏乐器,以暗喻超越凡俗的情怀,或作为各种庆宴及日常生活中的合奏乐器,以表现世俗生活中的热闹场面。

  中国古代的舞蹈,曾在唐代发展至巅峰,然而在宋至明清时期却日渐式微。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中国古典舞蹈被注入新的生命,此外,新中国的戏剧、曲艺亦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系列极富动态变化的艺术形式,也引起了画家的关注。自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坛相继涌现出许多善于表现舞蹈、戏曲人物的画家,他们以包含激情的画笔,描绘古典的、民间的、汉族的、少数民族的、优美典雅的、热烈奔放的歌舞场面,展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空前活跃,外国演艺团体的“走进来”,中国画家的“走出去”,使中国绘画中演艺题材的作品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瑰丽的光彩。

  作品赏析:

  【明】  仇英  停琴听阮图  轴

  纸本设色  112.2×42厘米

  仇英(约1482—1552),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出身工匠,后从周臣学画。他擅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于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尤有建树。山水多学赵伯驹、刘松年,细润而风骨劲峭,亦擅花鸟。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明四家”。

  古代音乐图像主要出现在文人画中,其中以古琴图像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些图像多以独奏或以琴会友的形式出现,成为山水景色或田园庭院的点缀。《停琴听阮图》便是以琴会友图像的代表作品之一。《停琴听阮图》是仇英山水画中少见的淡雅之作。画面清气袭人——在深山幽涧旁,两位高士在抚琴奏乐,一位停下手来,听另一位弹奏。两位高士神清气爽,在高山流水旁弹奏着清音。这种以琴会友的形式,将音乐与三两知心好友分享的情形,显示古琴音乐只是为少数高雅之士所拥有,在“知音”之间作交流。而环顾高士周围的环境,在他们上方是清朗的树木,掩映着突兀的巨石;在他们身后则是清澈的溪涧,潆洄着潺潺的清流。在这种伴有古松、涧流、峭岩及深谷的地方奏乐,更显示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雅兴,无论弹奏者或是倾听者都沉浸在清越的乐声中,伴随着飞流的瀑布,淙淙的流水,作彼此心灵的感应。画面既有舒和典雅的韵味,又有山林散逸之气息。作者以刚健细劲的线条勾勒山石,略加稀疏的皴笔,以双勾画树叶,笔法工整而又不乏潇洒之趣。画面通染极其清淡的墨绿色,其色若有若无,清澈灵动。整个画面清静、清淡、清新、清秀、清雅,高格独标,实为仇英传世画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现代】  关良  戏曲人物

  关良(1900—1986),广东番禺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素描和油画。回国后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他的彩墨戏剧人物画独树一帜,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

  关良的戏曲人物画简率、清淡、拙朴,接近于“遗貌取神”的中国文人写意画,充分体现了东方美学的舞台戏曲之审美趣味。这一点很清楚地在关良戏曲人物画的线条、色彩、造型、构图等语言形式上得以展现。他的线条是管形的,包括高低、起伏、浓淡等变化,注重表现力,不为“线”而“线”,而是结合形体、色相构成画面的艺术语言。色彩上明朗富于感情,常在淡墨中抹点淡彩,浓墨中加几笔重色,墨色浑然一体,淡墨短线的技法呈现出一股稚趣,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用笔多中锋,具有洒脱雅味,酣畅生动。造型和构图等方面采用减法画,省略布景道具。人物造型笔简意厚,尤其注重“眼神”在全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戏曲题材与绘画形态的选择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意”的提炼和追求。戏曲长期以来形成了运用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来描述“意”的深厚传统,与中国画重传神与写意、重想象与意境的实质一脉相承。关良从中领悟到以“戏”入画、又以“画”品戏的诀窍,使戏曲转化为绘画,又让绘画充溢着舞台戏曲的情趣,同时这个母题巧妙地避免了现代人物形象与中国画形式规律不相适应的矛盾。

  【现代】  杨之光  舞蹈人物

  杨之光,生于1930年,广东揭西人。曾任广州画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副院长、美协广东分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顾问、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等职。擅长中国画,尤长中国画人物肖像及舞蹈,兼长书法、篆刻、花鸟画及诗词。

  杨之光所创作的大量舞蹈人物画,呈现了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各种舞蹈形态。这些作品中体现了他在中西绘画调和实验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杨之光描绘变化万千的舞蹈形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借其作为实践支架,来探索兑现自己理想的审美架构。按杨之光自己的话说,他之所以热衷画舞,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传统没骨技法与书法用笔,实现真正的“写意”。他的画舞得意之作,正是传统大写意没骨法、西洋水彩画法与中国书法用笔这三者巧妙自然的结合,这种没骨造型的特点是用笔极为简练而又色彩丰富地表现出人物肢体结构、动态,乃至肌肤光泽,即:没骨写意之中藏形体。杨之光以极为快速而精准的洞察力,理解力,抓住整体的关键动态,色墨交融、表现出舞者的神情风度和变幻灵动的舞姿。并且于墨色、色彩和线条里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流动的光感。而舞蹈的印象与书法艺术间的亲和关系也在杨之光的绘画形式中得以体现,作品中舞者的衣饰、动态等线条笔触有的又具有行草、汉隶的书法意境。书法用笔的节奏感正好加强了舞蹈的节奏感,或圆转或顿挫的笔触使舞者瞬间的动势韵律活跃起来。正所谓纵横用笔之中融气度,恣肆飘逸之中含意趣。

  20世纪80年代以前杨之光恪守笔墨服从人物形神关系的法则,画风扎实严谨,但某些作品已流露出洒脱清新之意。1980年以来杨之光绘画境界升华,更加强调笔墨抒写神采、性灵的自由度,色彩没骨法日臻完美,他善于把握每个舞蹈的特点,抓住整体的关键动态,色墨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舞蹈家的神情风度和变幻灵动的舞姿。进入9O年代,他的那些以舞蹈为母题的作品中倾向印象感觉的选择,构成了传统的线条风格发展的自由空间。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语言在空间中的位移变化本身就具有完整的韵律节奏,它与书法艺术之间具有某种亲和关系,而杨之光以绘画的形式,再现了这种东方式的想像力。

 

 

来源:新浪网

名家专栏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6202096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