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淋漓华章 孙博文艺术展”回顾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分享到:

当下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淋漓华章 孙博文艺术展”回顾

2021年02月04日 12:39:48               点击率:1279

2020年在美术界,如果说有什么称得上是历史性的发现,那么,孙博文先生的艺术作品当为首选。那些用笔自由奔放、用色灿然夺目、造型变异多端、形象虚实相生、意境扶摇叠生的水墨山水画,一经在中国美术馆亮相,便华彩惊世,引来美术界各路专家学者的倾巢关注和热烈反响。人们被眼前的这些巨幅画作喷薄而出的巨大能量所震慑,纷纷从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来描述和概括这些可以说是横空出世的惊人之作。人们希望更多地了解和挖掘眼前一切视觉震颤背后的一切

——孙博文是谁?

这些摄人心魂的作品究竟促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怎样把他放在水墨艺术发展和变革的维度上检视和评价?

它们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中国绘画艺术有怎样的贡献?

——节选自高岭《以视觉的超现实性向自然之不朽致敬——现代山水画转型的杰出人物孙博文》



01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策展,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艺术学院、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共同主办。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七楼报告厅举行了“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



范迪安院长在中国美术馆指挥布展作品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高规格展览,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争相报道展览盛况,文字与视频交相辉映,学术圈和美术界刮起了“孙博文”风,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艺术市场,唤醒了很多人的书画热情。展览于11月22日圆满结束。

就这样,已故莱阳籍画家孙博文先生,在他去世后的第17个年头,迎来了他艺术生命的高光时刻。而他本人就像他的作品,带着饱满鲜明的色彩,带着澎湃高昂的激情,闯进了平静已久的艺术界,烙下一个叫做“孙博文”的大写印象,他穿越时空中挥洒浓墨重彩,他跨越时代谱写淋漓华章。时代没有发现,历史不会忘记。



布展后范迪安院长与于学松合影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闻,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79年拜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的绘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的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自成一家。

展览开幕式上,包括范迪安院长在内的嘉宾们做了精彩发言。同日举办的研讨会上,诸多享誉业内的批评界人士汇聚一堂,大家就孙博文作品进行了文化特征、艺术特征的学理性分析,现场研讨气氛活跃,迸发出许多新词汇、新观念,一时间精彩纷呈。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成功的展览,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认识与发现,必将成为永不落幕的经典。正如本次作品研讨会主持人、《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先生所言:“展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发现画家,从发现画家的基础上来考察一个画家背后的学术背景以及学术探索和历史、现实的一种关系。所以我觉得今天从策展到开这场研讨会,应该说是当下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基于这一场重要的艺术史事件,于是,采撷其间迸发的思想智慧,串成闪光的花环,点缀孙博文璀璨的艺术生命,并作为永恒的记忆。



02

《中国艺术报》曾刊发范迪安院长的署名文章——《孙博文的艺术打开一方别开生面的景象》。文中赞道:“他在山水画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和发展,既有传统的来路,又兼取西方绘画中益于表现的方式,凝结为具有显著个人特点的彩墨山水画风格。在晚年时期,他的创作更是进一步朝向抽象化的大写意格式,在表现上臻于化境。在不断锐意进取的过程中,孙博文先生的艺术透露出蓬勃的时代生机,也呈现出歌咏自然、舒心畅意的艺术情怀,蕴含着齐鲁艺术精神,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幕式上他建议大家重新认识画家孙博文,并阐述了三个原因:“其一,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推动了中国画的变革,在孙博文的创作中,特别其晚期的创作中,可以看到时代与艺术家的密切关系;其二,中国画艺术一定要在弘扬传统的基础上走向当代个人的创新创造,传统与创新在孙博文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称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正道;其三,对于百年来中国画大变革的趋势和不同特点,需要有更多艺术案例来加以丰富,孙博文的艺术将构成对艺术史更加完整的描写和书写。”在开幕式后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范迪安肯定了孙博文的两次超越:“我感觉到他至少有两次超越:一次是他从传统中国画教育走向更宽阔的表现状态,第二次是从泼彩进入到更自由的表现境界,这里面有很多属于他个人建树的东西。”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在《在传承中创新——孙博文的中国画》一文中就孙博文艺术鲜明的个性风格做出了高度评价:“画面整体、大气,构图摆脱传统程式,适当吸收西画造型技巧,笔线变化之美与大块鲜明色彩巧妙组合,展示他对大自然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以此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开幕式上他再次表达了对孙博文艺术的欣赏:“他的画面色彩丰厚,敢用鲜明对比的纯色,显然吸收了西方艺术的经验,也吸收了文人画的传统。并且从他画面中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自然流动着他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在当代中国画语境下,这种探索相当可贵。”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尚辉主持研讨会,他说虽然写了关于孙博文先生艺术特征的分析文章,但今天来到展厅还是特别震撼。他将孙博文的艺术特征归纳为《生命的泼写》,他认为孙博文“能够以强悍的结构来支撑画面、以不拘成法的墨彩效果来凸显视觉震撼的艺术变法”。就师承而言,他认为“其花鸟远追白石,近取苦禅,而得子范最多”。最后总结:“孙博文的山水画是20世纪海派与京派画学在齐鲁留驻而生成的一种风格现象,在齐鲁文化宽博而深厚的文化浸润中,他以自己在沂蒙山川的个人经验而将沂蒙地貌有机地糅于山水画的创作中,从而强化了齐鲁画风的山水地域特征。可贵的是,这种地域特征始终以他自己的不息生命呈现出一种极度的色彩表现性,从而形成他表现性的泼彩大写意山水画风貌。”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杨卫是最早关注孙博文艺术的美术批评家,并撰写了文章《心合天地致高远 感通山水融古今》,他毫不讳言对孙博文作品色彩的欣赏,“应该说,孙博文的水墨画,是在当代意义上发展了北派山水,或者说是把山水画创作引入了当代语境。其卓绝群伦之处,首先在于他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这些颜色被孙博文完全主观化、抽象化以后,与水墨相交融,在其笔下奔涌而出,犹如神来之笔,赋予了山水画以生命的律动和炽热的光芒。完全可以这么说,孙博文在自己的山水画中,创造了一个色彩的奇观,一个流光溢彩的缤纷世界。因此,称他为色彩大师,水墨画界的梵高,毫不为过。”研讨会上,杨卫还强调了孙博文公共性的思维方式及其作品的当代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曾在《齐鲁丘壑 气象高华》一文中阐述了孙博文山水画的艺术境界,肯定了其泼彩写意山水画的高华异彩与淋漓灿然。关于孙博文的艺术风格,他说:“孙博文的创作超越了雕虫小技的制作和小情小趣的描绘,取而代之的是在充盈的艺胆和自信之下的直抒胸臆和畅快淋漓。”研讨会上,他建议从知人论事的角度,包括地域文化、艺术来源等方面来解读一个艺术家。综观孙博文的艺术作品,于洋总结为三大艺术特色:其一,浓烈和生拙的图式意味;其二,泼彩和笔墨的光色交融;其三,沉厚和轻盈的意象造境。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本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来参加研讨会的,进了展厅立刻被震撼到了。他总结了对孙博文作品的认知,认为他的作品是“文人画的因素,现代化的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北派的气势、南派的气韵”。高天民将孙博文的山水艺术定义为“一种中国式的表现主义山水”,他说:“孙先生的眼光并不在于山水,只是借助山水或者是通过山水来表达他自己的一种心象,而不是现实的表达。”他也充分肯定了孙博文的书法,认为他的书法非常好。

《中国美术报》主编王平原本对孙博文比较陌生,在看了展览后,第一感受就是孙博文强烈的创新意识:“他这样的一种艺术语言在现代的同时还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底蕴。他这样的泼墨泼彩的抽象还是带有诗意的文化底色,这也是他的一个泼彩的特色。”而且从画中他读出了孙博文豪迈的艺术气质:“你能够看到他用笔的奔放,红黄蓝非常强烈的色彩感,你能感觉到这个人具有非常豪迈的气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在发言中说:“我觉得他(孙博文)的作品已经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甚至在20世纪的山水画家里算是很鲜明大胆用色的,比我们所说的张大千、刘海粟还要敢于用色,用色的丰富远远多于其他人。这点上,也许就是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展览前,王春辰撰文《妙笔丹青 知人论画》,他以孙博文为例,从众家的评论入手,通过分析赵彦基、刘曦林、杨卫、邵大箴、尚辉等学者跨度达20年的论述,来观察今天的评论文章是如何建构一个画家及其艺术,主张从大历史的视角来看待画家。他相信:“对孙博文的评论正在努力构建起其与历史的关系,进而展开更广域的研究。”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是孙博文在山东艺术学院的同学,在自己工作了40年的中国美术馆迎来老同学的展览,他既感动又高兴。研讨会上他强调了齐风和鲁韵,认为孙博文是齐风的典型代表,并说:“他(孙博文)的笔道的浑厚力度是从关先生(关友声)那里来的,流长滑润是从黑老师(黑伯龙)那里来的,色彩是从几个西画家来的。”在现场访谈中,他称赞,“他(孙博文)的色彩比较热烈、大胆、雄强、浓厚、奇雄。”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顾平认为孙博文艺术构成了一种现象,是最为珍贵的一个“个案”。他在《我宗耶,宗我耶!——孙博文中国画之散论》一文中说:“但我更看到孙博文的一种超然心态,非同寻常,绝无仅有。”“孙博文中国画作品所表征的理法既属于绘画的,中国画的,更是孙博文个人的,那是随心随性的笔墨轨迹,更是他自然流露的一种真情。”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谈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现实和理想的转换问题,“我觉得不光山水画,所有的艺术无非两种追求,一是表现自然,一是创造自然。表现自然就是摹写,而作为艺术家,还要创造理想的自然。我觉得孙博文的艺术成长或者说他研究的轨迹恰恰体现了艺术的两种追求以及追求的转换。”他认为孙博文的转换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也可以作为一个启示。在《绚烂中的朴厚——读孙博文的山水画》一文最后,他感慨道:“孙博文先生的祖孙几代都是参加革命的老前辈,他的山水画中充满了对于文化艺术和家国天下的情愫,艺术对他来说就是他所有思想的写照和他的情感寄托。真正有社会和国家责任的画家必然是令我们尊敬的画家,从他的画里我再次品读出了一位有时代贡献的齐鲁画家的文化精神,我们向他致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岛子在发言中提到:“我觉得孙先生继承了这样一种文人画的风格,具备了中国美学最高的一个——雄浑,二十四品第一品即雄浑,这是我从大的文脉、大的文化传统来看他的作品。”岛子教授并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光韵山水”的概念,他认为孙博文艺术打开了天地人神共生的光华澄明之境。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在研讨会上的感慨颇具深意。他说在这里参加了两次和山艺有关的研讨会。第一次于希宁先生的,是在山东省委政府宣传部门的推动下,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场个展,让世人才更深刻更广泛地认识到于希宁先生的艺术和成就。而这次不一样,完全是通过民间伯乐于学松先生的努力和理论学术专家们共同推动的个展,并称第一次看到孙博文的原作,内心非常震撼:“那个年代能画这样的画,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艺术特别是中国画焕发出的一个新的面貌,在孙博文先生的画里面都体现出来了。”

著名策展人王南溟关于对艺术家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启发人们关注孙博文作品的突破,“我们可以看到,孙博文同样是把三远法在一些特有的、固定的形式里通过平面化和局部化融合在一起。我认为‘形式主义’在今天仍然是研究现代中国画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是一个通道。我们以这样一种分析方法,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家在中国画领域是怎样综合了各种元素再进行创新的。”



“性灵之光”一词出自青岛市文联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绍波之口,他在发言最后总结:“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无宗无法,也看到了无问西东,跳跃式地进入到一个博大的世界。中国美术发展到如此丰富多彩的阶段,他的画作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并且他曾撰文《文野兼具师古开今——读孙博文先生的中国画》,文章中说道:“(孙博文的)山水画作品充满亢奋和激情,而粗笔破墨,则充分展现出大写意绘画中笔墨的气势、力度与动感;花鸟画作品又能捕捉和传达出表现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气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个性。”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孙磊从三个悖论关系解读了孙博文的作品:其一是古典文人画精神和现代文人画精神的悖论关系;其二是绘画语言上的悖论关系;三是色彩表达上的悖论关系。在《辩证的反思》一文中,孙磊就三个悖论关系做了详实的论述。关于文人精神,他认为:“孙博文先生的绘画提示出一种对文人精神的反思:没有生命底色和活力的文人画是不能呼应他的时代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文人精神的新温度。”关于绘画语言,他说:“孙博文先生勇于辩证地看待这种矛盾,既保持强悍的笔墨精神,又积极引入表现主义的精神及感受,笔墨与笔触交相辉映,使得他的绘画既有一种宏阔的气韵,也有一种扑面而来的遭遇感。”关于色彩表达:“孙博文实际上在色彩语言的表述上有其特殊的构想和雄心,他似乎在努力建构一种强烈的东方性色彩系统,通过色彩表述往中国画语言里注入一种精神表现的强力,他的很多作品明显呈现出对中国画原有‘墨分五色’理念的反驳与颠覆。”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辑任君伟读过孙博文的画作后,欣然撰文《水墨倒在宣纸上 任其纵横任其染》。文章题目取自博文先生的诗句,开篇便借用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比拟孙博文的画境,欣赏之情溢满字里行间:“我认为孙先生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景写生,而进入了一种以意构象、以山川言志的创作状态。正因为他胸中有丘壑,能写天地造化,抒发沧桑情怀,所以他的作品才呈现出了气象万千的景象。”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副秘书长孙欣对于太晚才认识到前辈孙博文表达了遗憾。谈到观展感受,她直言:“生猛中有奇崛、绚烂中有真朴,在他的语言特性所释放的感性力量中,我们不难发现孙先生的性情、以及他与齐鲁文化、传统文脉、所处时代的精神关联。”孙博文的晚期山水作品尤为打动孙欣,她说:“(孙博文的)山水画创作凭着一腔孤勇,放笔大写心象,设色的戏剧性尤其出乎意表,浓烈的情感张力灌注到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中,显现出介于无序与有序之间的辩证张力,与同时代人拉开了距离。”她还撰写了文章《诚敬天地 以生赋彩》,探讨孙博文的彩墨艺术,她认为;“‘以生赋彩’是孙先生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极具辨识度的艺术风格,使他区别于同时期的诸多创作者。”



“我在展厅中更强烈地被顶天立地的尺幅和孙先生非常浓烈的表达所打动,这种浓烈和震撼的根在哪里?”发出疑问的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郝青松。他认真思索后撰文《以丘壑和色彩成全笔墨——孙博文的生命异象》,回答了自己在研讨会上的设问。文中说:“孙博文先生即是如此,颇有一鸣惊人的气势。他的山水画不落窠臼,不纠结笔墨,在丘壑和色彩两个方面频出异象。”“(孙博文)有一双现代之眼,还有一双魔术之手,用强烈的色彩表达颠覆了文人画的笔墨情调。”他最后总结:“正如曾经是笔墨成全丘壑和色彩,而今孙博文在丘壑和色彩上的突围,也是在成全笔墨,见证笔墨,彰显笔墨。以至于笔墨在孙博文的作品中成为了丘壑,成为了色彩。”

作为此次个展的展览编辑,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也发表了看法。他说孙博文对中国画的泼墨泼彩的语言方式的拓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孙博文美术史的时空,他认为:第一个时空是孙博文和张大千、朱屺瞻、刘海粟的联系;第二是孙博文和赵无极、朱德群的关系;第三个时空是孙博文和井上有一、白发一雄还有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的连接。



中央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美术学博士陈青青全程参与了这次展览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因此感受尤为深刻。她归纳了三个体会:第一,孙博文艺术中个体情感的强烈介入和高度表达,令她印象非常深刻;第二,在整理孙博文的画作时,她发现孙博文是一位很难得的具有诗书画印四全之能的画家,尤其是他对传统韵味和深幽禅意的表达;第三,她对孙博文晚年的突变感到惊喜,是一次新的发现。

热烈的研讨氛围令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郑岗深受触动,对于山东出了这么一位艺术大家,他感到既自豪又惭愧,惭愧没能及时发现孙博文。他说回去后要积极行动,争取在山东美术馆也筹办一场高规格的展览,继续扩大、深入对孙博文艺术的研究。



03

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收藏家于学松和理论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推动。那一篇篇掷地有声的发现性的论述文章,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孙博文,领略到他的艺术风采。

带着发现的眼睛欣赏孙博文艺术并在展览之前撰写过评论文章的批评界人士还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商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樊波,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高岭,以及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邓峰。他们几位因故未能出席研讨会,但精彩论述不容错过,且在此一并梳理他们文中的观点,并摘录部分精华内容与读者分享。



04

11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来到中国美术馆,观看了“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并对孙博文艺术做出了高度评价,赞其“底子厚、路子正、天赋高”。陈传席还惊讶于孙博文画作的题诗,几乎每一幅画都有题诗。陈传席认为,这种功力既和孙博文的家庭背景有关,也和后期向蒋维崧学习诗文密不可分。他感叹孙博文学传统不照抄,敢于丢,目的就是要创造自己的艺术。在陈传席的点评中,不乏振聋发聩之音,他说“张大千是理性居多,孙博文偏感性”;夸“孙博文的泼彩比张大千的还要气派。”他还慨叹:“大国必然要有自己的文化,目前我们正需要孙博文这样的艺术和文化……”

在孙博文艺术展举办期间,每天慕名来中国美术馆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除陈传席外,还迎来了众多理论界及美术界人士,其中不乏闻名业内的专家学者,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夏可君教授,中央美院副教授张涛,艺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杨维民教授,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葛玉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北京画院研究员马明宸,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副主任刘礼宾,中国社科院禅意书画方向博士后、山东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肖建军等人,他们在观展后,将自己的感受记录成文。现摘录整理其思想精华。



05

在这里,我想着重提一下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高岭先生的论述文章《以视觉的超现实性向自然之不朽致敬——现代山水画转型的杰出人物孙博文》。高岭先生在展览之前看过孙博文先生的现实画作,并撰写过文章《青山无限好墨色见超越》,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已经做过介绍。或许他认为那篇文章还不能完全表达孙博文艺术带给他的启迪与思考,展览结束后,高岭先生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大框架下,立足古今水墨艺术发展与变革的维度,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梳理了孙博文的艺术历程,并思考总结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然后花费半个月的时光,精心打造出这篇洋洋洒洒一万五千余字的精彩论述。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展现,且摘录最后一章,那是高岭先生对孙博文先生呈上的敬意:“追想二三十年前孙博文先生在他面对的众多可能性中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己的视觉表现方式来塑造自己,同时也塑造了他和作为世界的自然的关系,这足以证明水墨山水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是需要有笃定的信心和敏行的勇气,更需要有宽阔到海纳百川的胸襟。青山不负人,只是未到时。博文先生安息,您俯仰天地、筑艺攀登的身后,必将有更多的后来者,也必将绘制出更加壮丽的图画。”



一边拜读整理众家之文,一边欣赏博文先生的画作,感觉周身都笼罩在淋漓异彩高华超逸的大美境界中。那些闪光的分析研讨与博文先生的璀璨艺术相映成趣,让我们对博文先生的画作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成就了我更深远的思索。简单的几句摘录,或许无法体现专家点评的精华,感兴趣者,可以关注“卢乡书院”公众号,查看所有的专家评论文章。本人自觉从这些文章中获益匪浅,我想认真看的每一位,都会有所得。

一言以蔽之:先生有幸,得遇人间伯乐;世人有幸,得见先生华章。

最后,借用范迪安先生的话做本篇文章总结:“他(孙博文)的绘画,用色单纯明睿,透溢出蓬勃的时代文化生机,也显现出歌咏自然,舒心畅意的艺术情怀,并蕴含齐鲁艺术精神,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世间再无孙博文!

孙博文画作:



《青峰碧翠峡岭新》137厘米X69厘米 纸本水墨2002年



《山色云容泼墨深》414x144 1998年



《乱云深处禅意浓》 412x143 2002年



《游人尽在春色中》68厘米X68厘米 纸本水墨 2000年



《群芳满园》 411x143 2002年



《野村无处不春风》 136x68.5 2000年



《秋色美好近人家》 179x96 2002年



《千崖秋色》 178x96 2000年



《灵山多秀水》 137x69 2002年



《求禅天地间》 405x95 2002年



《秋色漫山歌声醉》 181.6x97.4 2001年



《流水孤桥风雅家》 69厘米x128厘米 纸本水墨 1996年



《风吹万木春》 273厘米x68厘米 纸本水墨2000年


名家专栏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5139058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