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的印章艺术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中国特有的印章艺术

2012年06月12日 17:13:11               点击率:2008

    “印章一方,以辨真伪”。印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直到今。在民间,许多人家都有印章。说起我国印章的产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它是群众根据需要而发明创造的。古代,人们在封存或递送物件时,光用绳子扎住,怕被别人拆动,就在绳结上封一块泥,把印章盖在泥块上封口。这种泥块叫“封泥”。发展到后来传递文书(写在竹木简上),封库房也用印章封口,这就是印章的前身。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他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

    根据史籍记载,印章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产生的。最早的印章使用,在春秋时代。到了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为了保证商品交换的安全转移和存放,需要有一个信用上的凭证,印章才大量使用,并成为当时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今天遗存的大量古玺印中,就有许多是战国时代的。《周礼、司市》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货贿,指货物通行。玺节,古时经商所用的符节。玺,就是印章。可见当时已有将印章作为凭证的习俗。

    印章,最早时称“玺”,为一种信物,人人通用,不分贵贱。古代以印信封记的文书,统称“玺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天子的印章称“玺”,臣以下称“印”,并规定了多种等级的印章(包括质地、钮制、大小等)。秦以后玺便成了皇帝专用的印,“玺书”也成了专指皇帝的诏书。唐武后时曾将玺改称为“宝”。汉以后官印也有称“章”的,或连称“印章”。在印文上,还常常增用“之印”两字。因为汉代相信“阴阳五行说”,认为“汉据土德,土数五”,用五个数是吉利的象征。反映在印章上,就用五个字,如“牙门将之章”,“丞相之印章”等。唐代官印有称“记”的,或称“朱记”,以别于墨印。因印章有鉴藏图书的作用,后误称印章为“图书”,转化为“图章”,沿用至今。明太祖时,因发现官场中在使用印章时有作弊现象,就规定用半印的办法,即要两个半印相吻才有效,以严关防。后称这种半印为“关防”。现在,有的单位的介绍信,为防伪造,在存根与介绍信之间,也盖一个骑缝章,有类似关防的作用。 印章开始使用时主要作为物品交换交接时的凭证。后来,逐步扩大了使用范围。手工作业者在制造某一种器物时,往往将自己的名章烙在上面,以示负责或区别于别人的同类产品。也就是说,将印章作为在器物上的记名之用。有的在某一器物以及动物身上,也印上图记,如战国时代标准器量上用的专用玺和在马身上烙上“常骑”大印等。也有作为某种金印的形式,如战国时代楚国的金印,就用玺印盖成。作为随身携带的佩印,多用以辟邪。这种印,中有孔,可以穿带子。印上多刻吉祥语或迷语。用印殉葬是古时的是生前用什么印,死后就用什么印殉葬,后来真的官印上缴了,或因是世袭官职,真的印要留给子孙用,便再制作一方作为殉葬品。到了南北朝纸张和绢的生产发展了,印章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可以直接盖在绢或纸上,并开始使用印色。印色,也称“印泥”,最初用墨色。后来多用朱红色。唐宋以后书法家和画家在签到、鉴定和收藏图书、字画时,往往用自己的印章代签名,或签名后再盖章,既表示负责,又是一种艺术美。特别是书法家和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上落款时,必定在名字下盖章,而且往往不只盖一处。这表示作品是真迹外,又是一种艺术处理。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战国时代的官、私印,大都为铜质,间也有用玉、金、银、铁、铅、水晶等。官印中玉最贵重,金次之,银又次之,一般官都用铜印。宋代官印也有用瓷的。私印,就是姓名印,以前主要是用玉、牙、角等。用石头刻印是明代以后的事。据说,用花乳石刻印是元代画家王冕。这种石头质地较松,易于运刀,用刀做印材,篆刻艺术也就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明文彭治印,开始也用牙骨,后来才用冻石(花乳石的一种)。据传,文彭在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时,有一天,坐着一顶小轿上街,看到一头驴子驮着两筐冻石,一老翁跟在后面挑着两筐冻石,还在同一个人争吵。文彭停下来询问,原来有人买了老翁的石头,却不肯付力钱。文彭征得老翁同意,用钱买下了四筐石,又多付了力钱。他回家后试用冻石刻印,效果很好。冻石之名始见于世,并艳传四方。这说明,明代已由石章代替了玉章、铜章、牙章等,成为主要的印材。直至现在,虽然还有牛角章、水晶章、象牙章等,但石章仍占主要地位。特别是鸡血石、田黄等,更是珍贵的难得材料。在石章尚未出现以前,一般由书家书篆,工人制造,都是采用铸印或凿印的方法。使用花乳石以后,文人才可能亲自参加刻印,从而大大提高了篆刻的艺术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篆刻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印章、篆刻艺术从秦始皇起,将皇帝之印称为玺,臣下之印称为印。将印章蘸上印色盖在绢面或纸面,那是中世纪的事,直到南北朝时才开始通行。据考证,玺印大约始自东周,代代相承,未曾间断,完其发展,可分4期:1.散制作期:传世的出土古玺印最早为战国时代的制作,印体有大小、方圆、一二三层之分,顶端作小鼻纽者最多,印文有三晋、齐、楚等国古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2.形制统一期:秦汉魏晋皆有统一印制,南北朝因之。皇帝专用玉质,称玺,余者用铜,称印。这段时间之印章有大小、方圆等形式,印体日渐厚重,以鼻纽、龟纽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阴文小篆,有界格,两汉魏晋的入印篆书方圆俱备,被作为典范,称为谬篆。此外有鸟虫书及与其相类之文字,印文外加装饰及有形印皆为东汉所常见。南北朝印章继承魏晋之作,饶有古趣。3.发展变化期:隋唐以后印体增大,鼻纽变成小长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宽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阳文,由细笔微曲之唐篆为九叠篆,还有以西晋文、蒙文、满文和满汉篆书合文入印者,印边日渐增阔,布局日趋丰满,笔划与空白日趋均匀。4.继往开来期: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铜质印章。印文主要由书画家亲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镌刻,他们皆以秦汉六朝古印为宗,创造出个人风格,如明文彭,清浙徽派诸家,晚清赵之谦、吴昌硕都是名声显赫的大家,他们不仅为中国玺印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也对东方邻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来源:网络

名家专栏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6214909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