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的“鉴定危机”―黄鼎 -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艺术市场的“鉴定危机”―黄鼎

2012年06月12日 17:12:30               点击率:3334

黄鼎在“2006上海·中国首届艺术财富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内地的艺术品市场达到了今天这般如此空前繁荣的程度,应该说各方媒体及公众舆论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至现在绝大多数的艺术品收藏者唯独感觉”盛世藏宝”带来的益处以及收藏艺术品所具有“保值增值”的优越性,而对当今社会上愈加严重的艺术品欺骗性经营和借伪作坑人行径却戒心不存``````。
  缘于笔者长期以来置身于国内艺术品市场之中,曾耳闻目睹过许许多多消费者上当受骗的事,也略微知晓一些书画造假人或策划者所谓的“经营之道”。受无奈与忧愤心情的支配,现择要点简要说说近期国内艺术市场出现的有关名家作品真和伪的悚手问题,以警示诸位。
  一、不称职的“鉴定家”与非客观性题跋

   “书画鉴定”它是指俱备了相应专业技能的人对署名家之名的书画作品进行真伪鉴别、审定的专项工作。基于书画鉴定是门非常强调“实践出真知”的且极具特殊性意义的专门学问再加上国内对书画的需求客观上由“冷”骤“热”的外在因素,因此国内目前实际上极其缺乏具备实战型的有“真知灼见”素质的书画鉴定人材。
  但由于市场的火爆,艺术品买家的急迫需求,书画鉴定业一夜间便“俏”了起来,以致可成为某些人眼中的“高产出”行当。于是乎,社会上便高频度地出现了书画鉴定“角色的大反串”现象:不少画家、美术理论家“理所当然”地充当了鉴定家;较多已故名家弟子(不少是谎称)和家属也“当仁不让”来鉴定名家(他们的亲属)作品;还有的退位或在位的文化界领导者或管理者对署名名家作品亦“责无旁贷”地说真道假,等等等等。试问:此等已令书画界人司空见惯的现状,怎能不给如今貌似兴盛的艺术品市场带来若“地雷阵”似的“鉴定隐患”?
  再说书画鉴定的衍生物题跋问题,题跋,它原本是名家书画作品在进入观赏和流通环节后,在作品画面内或外围裱件上被他人以毛笔书法题写了针对该作品的;带有观后感性质的文字。为书画作品作题跋的动机,原本类似于为一本书写跋文,旨在让观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该作品,增加鉴赏与收藏的情趣,也为日后被题跋作品的真伪鉴别提供一个依据。也许是由于书画收藏家们普遍都怕“假”的缘故,现在,书画界中很多人而更多的则是书画经销商们现都把请鉴定专家为署名名家书画作品题跋视作为艺术品消费者作“保真承诺”的有效手段。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要一件名家作品上有“人”作题跋,那就说明该作品已经专家鉴定、就不会有假。受这样的意识支配,题跋自然就不能不被策假者利用。凡我们在署名名家作品上所见到的针对某名家书画作品的题跋,其文字内容就无不是名家书画作品说该作品的“真”和艺术质量的“高”,说穿了其动机就是将所有署名作品统统说成“真迹”。如不久前报端刚刚披露的河南石鲁假画案中的“名家题跋”一细节便是明证。
  笔者以为,现在署名的名家书画作品只要有题跋存在该作品就多数(真迹只占少数)不是真迹其答案不外乎以下二点。一是多数书画界中人,当然包括一些声名显赫的书画名家、美术理论家,他们或能写或会画,可能专业水平都不低,但几乎都不谙颇俱特殊性意义的书画鉴定之道(笔者甚者以为从古至今书画家们恰恰是“购假大户”),根本就莫能胜任当今进入“高仿”(指运用高科技手段与其他高技术含量的协同书画造假)时期书画作品的辨真和识伪工作,这可以说是很普遍现象。作伪者(或策划者)就会从这一点下手。二是书画鉴定家无论多么权威、实践经验多么丰富,他们在面临现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其书画鉴定工作的失误率无疑已大为提高。尤其是长期从事古代书画鉴定的人忽然间“转向”到受赝品侵扰最严重的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的鉴定工作中,他们就必有力所不能及的相对“鉴定盲区”,年老体衰、精力不济者当然更容易走眼。非个别的名家并非是“无意”出错,他们纯粹是在学术与人情或与经济利益不能兼容的矛盾中,做出放弃学术的选择。
  二、“失信”的图章
  图章,也称为印章。它是指钤盖于书画作品上不同规格、形状、字体和文字内容的红色印记。古今书画作品钤盖各种类型的图章,“取信”的用意十分明显,也可以说图章的发明和使用,不容置疑的首要用途是“取信于人”。行为人在书画作品上实施该举措的初衷就是为日后他人辨别署名(题款)的真伪以至判断整件作品是否可靠提供依据。也正因为如此,书画鉴定历史上才曾经出现过一个专以图章作为重要鉴定依据的“款印派”鉴定派别。其实一直到现在,许多人对沿袭已久的以图章作为重点鉴定项目从而确定名家书画作品真伪属性的工作方法仍然是乐此不疲,且大多数圈里或圈外人对此种工作方法最终带来的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始终没有产生过任何怀疑。
  但是,现在的情形就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了。好些书画造假者利用电脑制版这一科技手段仿制名家作品中的图章,在制作效果上几乎能达到真伪莫辨的程度,即使借助放大仪器帮助也无济于事,现实还不仅如此,如今的造假者在图章印面色泽(印泥色)的作旧处理上,也能达到使“新”酷似“旧”的几乎是随心所欲境地。由此可知,现在的鉴定工作者如果还是一意孤行以图章定真伪,那就完全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产生谬误、它必将导致整个鉴定工作结论上的颠倒黑白局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图章的作用在现实中已确确实实“失信”了。
  其实,赝制图章的手法在电脑的帮助下现在已显得相当简单,只要把某名家某件真迹原作的图章部位放到复印机(最好复印机精度高一些)按同等比例取得复印件或直接进行拍照,接下去找个有专业印刷设备的地方,将原图章复印件或影印件扫描输入电脑,由电脑控制执行“腐蚀”程序,最后便能做出一块仿真锌版或铜版印章,完成制造过程只要二、三个小时时间。待成片状的仿真印拿到手后,再将其粘合在适合的图章材质上,令如今的行家真伪难辨的伪图章即是这样被“轻而易举”做成的。
  三、 误导自书中来
  近一段时期,我国出版印刷业的长足进步是以往任何时候所不能比拟的。现每年由正规出版机构公开推出发行的各类型名家书画作品专集其数量之多,着实是无法精确统计。同时我们还看到一种新现象:如今的书画收藏家们特别钟爱购藏那些被大型画册出版过的,即所谓有“出处”的名家作品。似乎许多人都有一种思维定势:凡是被名家专集出版过的画作就必定件件都经过了鉴定专家的严格把关和认真筛选,对这类作品原作已不用再作鉴定就都可以很放心地花钱买到家里。而笔者的个人看法却不敢苟同。主要原因可归咎于“技术”和“人为”的二个方面因素。先说“技术”方面的因素。现在海内外各出版机构出版的名家画册总体数量过多;出版频率偏快;周期太短,而社会上书画鉴定力量又很薄弱况且大多数的画册编辑人员并非书画鉴定家,面对着书画造假水平越来越高、名家书画赝品满天飞的现实状况无形中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画册出的越多,书画赝品被当作真迹入编于名家作品集册中的概率也就越高。所以,最近几年已有好些名家典集的客观真实性受到专业人士的质疑。再说“人为”方面的因素。个别书画经销商纯粹就是利用现在出版画册的便利条件试图以画册的特种“包装”作用来作为兜售赝品的“促销手段”,此举始于廿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因为那时该地区的印刷出版业相对较内地发达,书画市场起步早,资金投入也充裕。一些书画经销商常常借举办所谓的名家书画作品展览之机,找路子编辑出版所谓的“名家作品集”并配合展览发行,使许多真相不明的人误以为画册中的作品都是来路正、经专家把关鉴定过的名家真迹。说穿了所谓出版无非就是经销商的一个售假谋略而已。在内地,现在正规出版社卖书号、专业报刊(尤其是美术类的)卖版面、传媒记者写“红包”(指执笔者按付钱方的意图撰文发稿)文稿诸等之事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可想而知,现谁又能看得清混迹于公开与非公开出版的名家画册中的赝品究竞有多少?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就看到几本新出版的有着堂皇书名的名家画册,可书中却鱼目混珠;赝品充斥。面对这种性质的书,若书画买家掉以轻心;以“书”论画的话,其结果不言而喻。

 

黄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书画鉴赏家。

名家专栏
最新作品

名 称:云山幽隐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云去空山青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名 称:烟含山作影
作 者:胡世鹏
尺 寸:68×68cm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作品征集 | 交易声明 | 联系我们 | 访问量:56085099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江南书画经营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2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706室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