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上直销 | 艺术资讯 | 展览空间 | 美术馆在线 | 艺术批评 | 艺术家在线 | 艺术财富基金 | 名作欣赏 | 精彩视频 | 关于我们
评论专题

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评委访谈--汪永江

2013-06-03

8月15日,全国篆刻艺术展评选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汪永江评委。

谷松章:汪先生。您好!我首先代表《书法导报》的读者向您表示问候。

汪永江:谢谢。

谷松章:现在评选已经结束,请您谈谈您的感想。

汪永江:篆刻作品的创作和书法不同。一幅印屏中的印章数量较多,从题材、形式到构思、创作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相当大的精力,所以需要充分的准备。这就决定了其创作周期要长一些,同时要求作者有一种稳定、冷静的心态。

这届篆刻展距上届间隔8年,时间较为漫长。但正是这8年,使作者心态稳定,也积累了作品,这届展览作品的风格、技术含量都比较突出,这是前几届篆刻展中少见的。作者不是草率或凭一时冲动去创作,而是表现得很自然。在题材的挖掘、形式的选择、技法的纯熟上,甚至是老作者的进步上都很可观,对得起这8年的等待。这届展览作品质量高,评选中我打反对票往往很难下手。

任何一个展览,作品不会在一个水平线上,而是存在差异。我们评价一个展览所达到的水平,看它的制高点就可以了。比如从这届的作品中选出50~100件优秀作品,看他们所达到的水平。这已经超出了获奖作品的范畴,而是包括入展作品中的佳作。这批作品就是这个展览的制高点,可以代表这个展览所达到的水平。这批作品普遍表现出一种专题化的创作深度,比如古玺、秦印甚至元朱文,都是深度挖掘,表现出成熟的个性。个性突出不仅表现在风格上,而且表现在形式上,作者十分专一,这是一种进步。这批作品专业性很强,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些作者长期探索的积累的厚度,同时又表现出很强的学术性。

在评选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发达的、令人惊讶的想像力,作者创作充满了激情,又不乏理性,对篆刻语言的运用非常娴熟,表现出一种高度成熟的创作。许多作品赏心悦目,值得我去细细解读。我觉得这是印人和印人的交流,是\"印思\"。

这届展览中仍有一些作品面貌相近,这也是自然的,因为总有一些作者因师承、地域、群体等的影响而在创作中表现出一致性,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创作的深入,他们表现出个性是可以预期的。另外,以前展览中的地域印风、南工北放在这届展览中几乎不存在了,地域印风已不是这届展览的主要话题了。

几乎所有印史上出现过的篆刻形式都在这一届展览上有演绎,而且涌现出许多优秀之作,表现出篆刻学科的发展、独立、深入。这届展览不负印坛8年的等待!

谷松章:这届展览在取法上有偏于古玺的倾向,您在评委座谈会上又提出了\"写意式古玺\"一词,请您就这方面谈谈您的看法。

汪永江:在以往的篆刻展中,古玺式作品的数量有限,不是主流,汉印、流派印或元朱文甚至是时人的印风往往成为主角。而这一届评选中,我看到了很多作者对古玺很娴熟、很个性化的驾驭,在专题化地创作古玺。

古玺是篆刻创作中的一个难点,它要求作者精通古文字,熟悉古玺的类别、地域划分,有相当的难度。古玺在流派印中的发展很不充分,这给当代印人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我个人一直认为,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将来在篆刻上有突破,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古玺上。这次评选中古玺式作品的大量涌现,说明当代印人的素质、意识在提升,作品的难度系数在加大。古玺的特点与汉印、细朱文的特点正好相反,一动一静。古玺类于书法中的行草,汉印、细朱文则近于正书。古玺创作的模式不是以均衡为宗旨,而是强调变化,所以这届展览的作品很好看。而且,这届的古玺式作品本身也比较丰富,虽工放不一,但普遍强调了表现性而不仅仅是再现性,对构成、视觉效果乃至抒情性都有刻意的追求。这就是我讲的写意性。作者的取法也更加精细,比如说专注于齐系或楚系的古玺,或从三晋小玺切入,而且多选取古玺中的写意作品来入手。那种单纯地表现工稳细腻的古玺已比较少见。即使刻朱文小玺,也都表现得轻松自由。最突出的一点是,这些古玺作品虽然重表现,不少大开大合的作品,但并不粗糙,在细节上很细致。

谷松章:有人提出,篆刻近年的发展要好于书法,您这样认为吗?

汪永江:篆刻从属于书法,当然也可以单列出来,像我们讲的刻字和书法的关系。如果把篆刻和书法进行比较,要注意以下背景:第一,印人的情况与书家不同,印人的门槛比较高,需要的综合素养也比较高。第二,印人都具有鲜明的创作意识,都持篆刻立场,和刻实用印章者界线分明。印人的起点较高,技法的专业程度也更高,他们很清醒地在走向专业、走向艺术。而书家在这方面没有印人清醒。第三,印人的圈子较小,活动也较少,也更冷静,在艺术上既不保守,也不冒进,在艺术探索上更纯粹些。而书家受到的名利诱惑太多,很难沉下来。第四,在历史上,篆刻的发展不充分,从汉代后到明代式微一千年,其间发展很慢,大规模的篆刻创作从明代才开始。而书法历朝历代都在发展,从不中断,从这一角度看,篆刻留给印人的开掘空间更大些。第五,篆刻人口不及书法的十分之一,但篆刻的专业性很强,所以在力量抗衡上并不悬殊,而且印人的平均素质要高于书家。这一点在明清也可以看出来,明清篆刻的成就不在书法之下。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再来回答您刚才提出的问题。至少近年篆刻在创作观念上,表现形态上、语言纯化上确实比书法要深刻。篆刻虽是一门比较冷僻的艺术,但它身上捆绑的学科是比较多的,比如文字学、金石学,与书法的关系就不用说了。像雕塑、刻字等的语言都可以进入篆刻。视野开阔也为印人出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的篆刻已不是就印论印,而是用印的形式做艺术,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改变。尤其是创作观念的开放程度,篆刻远大于书法,在创作的多元化、语言表现的多样化上更不弱于书法。

谷松章: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现在印人普遍注重印面的视觉效果,追求形式,您认为这二者有联系吗?

汪永江:篆刻作为一门学科,它的视觉形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外在的表现手段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之间是自然结合的。近十几年书法篆刻展览中之所以会出现您所说的现象,大家都注重视觉效果,这是自然的。十几年前,我们更多地致力把书法从写字的层次拯救出来,所以强调形式、强调视觉冲击力,强调展厅效应,以展厅作为判断书法篆刻作品效果的环境,而不是以前的书斋。这是有针对性的。但时间一长,形式、视觉、外在的一面强调得多了,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当\"书法热\"将书法转变为以展览为中心的机制之后,人们的关注点转向这里,而对其他内在因素反而忽视。就目前来看,书法界、篆刻界对这一问题已有所警觉,大家对作品的判断已不是简单地看视觉效果了,而是进行综合评判--这是大家的共识。艺术最终的目的是\"技进乎道\"由形式、技巧上升为思想性、哲学性、文化性,所以对表面形式的强调不应过分。现在人们在探讨这一问题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已经在追问形式背后的东西了,从审美的深度上去探究它的本质。最终,一个时代最高成就的艺术品应该形式完善,思想成熟而深刻。

我注意到了您所说的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大家确实强调外在的表面的东西多了一点,同时淡化了神采。现在已经开始深化,增加修养,提高作者的判断力和审美层次。同时我要特别强调一点,我比较反对孤立的、超前的论调。一些人动辄以精神、修养之类的借口来反对在特定时期书法篆刻所需要的形式改变,甚至把形式称为假、大、空。在特定时期,我们必须通过强调形式把书法向前推进一步,如果在那个时期去强调修养等,意义不大,在实践上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反过来,也有人把视觉效果怪诞、惊惧、恶俗看成视觉充击力,这恰恰是不懂形式的表现,我也反对。

谷松章:汪先生,您从事书法教学工作,那么您在教学中是怎样强调形式的?

汪永江:我在高校教授《形式构成》。我们把形式课作为书法、篆刻学科的一个支点。形式本身就具有学科性,它的训练过程是科学的。我认为,一个专业的书法篆刻家应该是形式的专家。形式有它自身的逻辑性,有它自身的表现途径与手段。在历史上,书法篆刻一直是强调形式的,只不过是和思想混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审美往往重视内在的精神,轻视外在的表现,甚至给人一种误导,于是有些人认为追求内在的东西就可以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我们对形式的理解是专业化的,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表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形式和传统技法分量相近,可以说是非常重视。书法篆刻是大美术的一个分支,必须强调形式,形式是书法篆刻创作中的基点和途径,这里的途径有工具的意味,通过它来展现作者的创造力、想像力和思想性。

谷松章:我还想请您谈谈浙江印坛特别是青年印人的情况。

汪永江:浙江篆刻历史悠久,流派印至今代代相传,没有中断过,浙江篆刻的脉络是很清楚的。浙派在浙江影响尤其深远。但是到了今天,浙江篆刻已不局限于以前的浙派。前几天,浙江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刚评选结束,我和朱关田老师聊天,他也说浙派作品已经很少了,浙江印坛呈出现一种多元状态。

浙江印坛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浙江篆刻表现出普遍的专业化,印人受过专业训练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这与浙江很多高校开设书法篆刻课程是分不开的。浙江的专业氛围很浓,在中青年印人中表现尤为突出。这是浙江篆刻不同于外地的一大特点。其次,浙江篆刻总体上是比较文气的,这与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域文化有关。浙江的篆刻风格并不单一,工放都有,但即使放也是有度的,野蛮的东西在浙江不会出现。第三点,浙江的篆刻特别讲究一个纯度。你刻什么风格是次要的,但必须有深度,地道,这是我们判别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浙江印坛对作品的品鉴是比较苛刻的。比如你刻细朱文,我们就拿历史上最好的细朱文和你比较,做纵向的比较,要求具有经典性,要求纯度。如果在浙江大家评价你在某一路刻得很纯,那是一种非常高的评价。第四点,浙江印人对经典很膜拜,对传统的临摹量都比较大,浙江的书家临帖风气很盛,每天和经典对话,在青年人中尤其普遍。浙江的青年书家、印人对古典的东西很熟悉,他们有这样一种看法,你对古典理解有多深,你对自己了解就有多深。我们在高校教学中,临摹是第一位的,创作反而退居其次,在低年级二者之比可达到10∶1,到了高年级也不过1∶1。总体上,在校临摹的量远远大于创作量,而且是系统化,从古玺到现代都要过一遍。有了长时间的积累,创作水平自然就上去了。在浙江,一位印人不过专业的、经典的门槛很难站住脚,甚至连创作的资格都没有。

谷松章: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汪永江:谢谢!


(谷松章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诚聘英才 | 加盟代理 | 书画租赁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2012 杭州三达文化投资策划有限公司 浙ICP备05050093号 地点:杭州市长生路58号 西湖国贸中心440室(310006)
电话:0571-87558039 87558040 传真:0571-87558037 E-mail:chym88@126.com 服务QQ:449363274 技术支持:博采网络